我惊讶于这答案的一致性,因为几乎所有人,都会这么说:
春晚不好看,但是他们也不容易,众口难调……
我思索了一下这个答案到底是从哪里来的,因为常理来说,这么多人的答案应该是千奇百怪的,为什么中国人对于任何问题的答案几乎都惊人的一致呢?
每年春节过后,报纸上、电视上、杂志上、广播里……都会刊登大量的赞扬春晚的文章,这些文章旁边,不那么起眼的地方,会附上一些“批评”某个,或者某些节目不好的文章,这些“批评”文章通常以这样的方式结尾:中国人太多,春晚很不容易,众口难调……
“众口难调”这个说法是这么来的,先是媒体诱导,然后是大众的自我催眠。
其实仔细想想就不难明白:任何成功的艺术作品,必然要取悦于某个群体。而大众艺术必然要取悦大众,否则就是失败的作品。取悦每一个人固然不可能,或者至少很难做到,但是对目标受众中的大多数,要取悦大多数则并不是那么难,至少不像取恶大多数那么难——如果作品没有达到这个标准,那么显然就是失败的作品。
旧时戏园子,有个词叫做满堂彩,要做到满堂彩,固然是很难,但是也绝非做不到,事实上,每个戏园子都会至少有一个被称之为“台柱子”的人做得到,而且是经常得做到。
为什么时至今日,满堂彩就变成“众口难调”,以至于无法做到了呢?
每年春节,主妇们都会给一大家子准备年夜饭,亲友众多,众口难调,但是至少让客人们基本都吃得满意,这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吧?事实上,每个主妇基本上都完成得很好。
满意/不满意——判断事物的标准有那么复杂吗?
贝多芬的作品被广泛认可;德彪西的作品被广泛认可;《红楼梦》被广泛认可;周杰伦被广泛认可;《让子弹飞》获得广泛认可……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被广泛认可——是,你没法取悦每一个人,但是取悦大多数有那么难吗?
春晚有天文数字的经费,有全国召之即来的艺术家……贝多芬、德彪西、曹雪芹、周杰伦、姜文……有多少经费,能罗致多少顶尖艺术家?春晚的组织者们拥有近乎无限的资金、人才……一切资源,为什么搞出来的东西会“众口难调”?
让每个人都满意固然很难,但是至少不会比让每个人都不满意更难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